close

  
  長江商報消息 原來能釣魚游泳,後來填成煤灰山
  常年堆積的粉煤灰不僅將湖填平,還一度高出路面達15米,風一吹過便灰塵四起“遮天蔽日”,困擾周邊15萬居民。昨日,位於青山的戴家湖公園建設正式啟動,投資上億元在廢地上開建鬧市大“綠肺”,預計2015年9月前開放。
  ■本報記者 羅義 通訊員 陳嗣英
  居民戲稱“一年要吃一塊磚頭的灰”
  昨晨,青山建設十路三環線橋下一片寸草未生的開闊地,迎來數百名園林職工及綠化志願者,他們首批植下的數百株樹,象徵著規劃多年的戴家湖公園正式動工。
  站在天興洲大橋下橋匝道俯視,只見空地上只剩下幾塊水塘似的湖面。記者從植樹地步行至數十米開外的一處湖面時,需要走S形路線,積灰最深處幾乎沒過了腳踝,一路下來整個鞋子都變了顏色。
  “街坊們談到戴家湖,都說一年要吃一塊磚頭的灰。”參與植樹的志願者小王說,姥姥舊居就曾緊鄰戴家湖,每當有輕風拂過,灰借風勢遮天蔽日,家中常年門窗緊閉。每逢雨天,周邊公路立即成為“黑渠”。
  青山園林局工作人員介紹,戴家湖原為自然湖泊,盛產魚蝦。伴隨著青山熱電廠的興建,成為其粉煤灰堆場,最終被填平,後來甚至被堆成了煤灰山。近年來,作為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單位的青山區,引進牆材企業消化煤灰,由於需求量大,除了熱電廠每天新產生的粉煤灰外,還開始挖取堆存的粉煤灰,戴家湖重新成湖。
  公園占地50萬平米組建鬧市最大“綠肺”
  隨著青山區“三舊改造”和“棚戶區改造”,戴家湖灰場周圍已建成青宜居、七星天興花園、臨江港灣等多個大型小區,居民達15萬人之多。由於該地區粉塵污染嚴重,環境持續惡化,周邊居民意見很大。
  據瞭解,戴家湖公園規劃建設50萬平方米,水體面積約4.6萬平方米。公園定位為以生態防護為主,以基址為歷史、人文依托,形成集生態防護、景觀觀賞、休閑健身、文化展示和公共服務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生態型公園綠地。
  “根據土壤特點,場地內主要選用較耐鹽鹼植物。”該園總設計師周明明介紹,在種植植物前,在部分地區覆蓋木屑,利用木屑的自然腐爛達到對土壤的改良,再種植一些根系發達的植物,如紫花泡桐、水杉、烏桕等。
  周明明稱,戴家湖公園建成後不僅能徹底改變目前的土壤裸露、粉塵嚴重、不適宜植物生長的現狀,還將會極大優化青山的綠地結構,與青山公園一同組成鬧市中最大的“綠肺”。
  尖板眼:一項措施節約開支2000萬元
  青山區園林局相關負責人透露,公園不包括用地在內,建設投資上億元。公園採取了一系列“因地制宜、就地取材”的節約型園林設計,規劃時保留一部分水面面積,並設置生態水溝、雨水花園等對雨水進行收集,匯入公園中心湖體,同時提供園區內部綠化用水。
  值得一提的是,在土方平整過程中,依據原有地形,採取就地平整處理方式,將原有土方進行削高補缺,僅這一項就可節約成本2000萬元。此外,還將利用園內原有破碎磚石、粉煤灰、金屬構架,用於全園的道路廣場鋪裝建設及基層填充,適當保留工業化時代遺跡,回顧青山區工業文明。
  ■見證
  一個老青山人的記憶:
  曾經能釣魚游泳
  後來填成煤灰山
  ■本報記者 彭為 通訊員 莫難 張軍麗
  戴家湖公園對於50萬青山人民來說,不僅僅只是一個公園,更是青山作為工業區環境變化的見證。
  戴家湖原為青山區自然湖泊,盛產魚蝦。51歲的張耀龍出生於戴家湖旁邊的工人村。小時候,他經常跟伙伴們一起在戴家湖釣魚。“那時候,繩子上綁個蛐蛐,放到湖裡不一會兒就釣起一條活蹦亂跳的魚。”除了游泳、釣魚,他還記得湖裡的野生蓮藕特別好吃。
  但是,一個夏日的早上,睡在湖邊竹床上的張耀龍一覺醒來,發現身上莫名落了一層灰。原來,1957年,伴隨著國家一五重點項目武鋼、武漢熱電廠的興建,戴家湖成為青山熱電廠粉煤灰堆場。
  “後來我們就再不在外面睡覺了。”張耀龍依稀記得,到1985年左右,戴家湖終於被填平。但粉煤灰的傾倒仍在繼續,青山熱電廠只得幾次加高湖堤,將灰圍住。又是10年過去,到1995年,湖堤高出路面10餘米,堆集的粉煤灰又高出湖堤五六米,形成一座巨大的黑色山峰,戴家湖由此得新名——戴家山。
  戴家山的“崛起”害苦了附近幾個村的居民:每有輕風拂過,灰借風勢便遮天蔽日,村民家中常年門窗緊閉;沉降的粉煤灰甚至還污染了地下水,一些靠吃井水的村民的吃水也成了問題。
  為此,村民在10餘年間四處申訴,要求還原戴家湖。
  眼下,戴家湖公園已動工,張耀龍期待著,建成之後的公園能有更多綠樹,帶來清新的空氣。
  戴家湖公園設計效果圖。本報記者 孫辰 翻拍  (原標題:投億元為戴家湖換裝 青山建鬧市最大“綠肺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nbybh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